牛耕文化

牛耕文化

作者
林家良
典藏者
林家良
這回在土庫的牛耕採訪與土庫第一市場,承蒙綺湖里里長、春華牛車店林奕華及南平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陳鳳美各方人士的協助引薦,我們才能順利的認識,並得以採訪這些養過耕牛的農人。

在土庫南平社區採訪五位有駕牛犁田經驗的農人長輩時,南平社區理事長事先以電話叩來三位長輩,於午後理事長三合院的住家等候我們到來。

其中一位女性長輩全副農裝,頭戴花布斗笠,雙臂套著袖籠,腳上蹬著雨鞋,像是隨時準備要前往戶外農田工作的姿態。果不其然,我們的訪談一結束,她隨即站起身來,說她要騎腳踏車趕去蒜田工作。

那時正逢收蒜的時節,蒜田主人正大力招募剪蒜的女工。望著她拉開紗門離去的清瘦身影,我心裡想著:76歲的人,還這麼拼!

另外兩位阿公級的長輩,在訪談結束後,一位騎腳踏車,一位騎機車,一起陪同我們去看社區某位鄰人的廢棄農具間。

農具間裡貯放的農耕器具,和一些雜物堆在一起蒙塵。一件木頭原色的牛犂,一臺碌碡。碌碡鏤心旋轉的木片,意外的還完好如初,只是軸心的鐵鉤銹跡濃重。

而農具間壁上的鐵鉤則掛著牛擔,及一整排的繩索,有些是牛繩,有些則是牛車載穀包綁束貨物的繩索。它們靜靜的訴說著,它們曾有過的輝煌。
戶外的樹下停著一輛兩輪的牛車,地上還有一截石躪(閩南發音為「潤」),為碾破田裡硬土的圓形石柱。兩位前輩為我們做牛車載貨的講解,農人如何在牛車周邊插上木桿來裝載農作物,以及農夫如何一人利用槓桿原理,把實心的石躪搬上牛車。如果沒有他們二老的實地解說,我們已經很難從破舊的牛車,及地上靜置的石躪,理解早年田間農事運作之一、二。

接著到一座陳舊的三合院,要採訪的老農人住在側屋。老人家耳朵重聽,自己一人坐在光線昏暗的屋內。老人家生性節儉,大白天是捨不得在屋內開燈的。客廳牆上垂掛著老伯早年當選水利會小組長的證書及賀幛。老伯頭頂上方垂吊一幀屬名連戰的賀幛,不知是台灣中南部的太陽特別高張熱情,還是不敵歲月長久的侵蝕,賀幛上的顏色褪白,僅留一小方塊的紅色塊,原是賀幛的前方恰恰掛了一個四方形的證件照遮擋所致。再看客廳裡的掛曆,竟是民國102年,已是八年前的年曆。這幢屋子,包括眼前這位身形清癯的老人家,好似許久不曾被外境干擾,被塵封凍結在時間的結界裡。

今天我們一行人的到訪,從外頭攜進氣流,屋裡沉滯的空氣突然被擾動,而流動起來。老伯戴著助聽器,理事長扯著喉嚨對著他說話,老人家竟反應:「你說話不用那麼大聲。」並且聰明的要求:「你們要我說什麼呢?不然由你們問什麼,我就回答什麼。」
最後一位採訪的老農,也是住在一幢三合院的側翼。老夫妻感情融洽,兩人臉上都是笑咪咪的。家裡保留很多他們飼養過的耕牛照片,在鄉間這是很少見的。原來老伯養的耕牛是牛明星,曾上過電視拍過戲。因我們的來訪,加上一位臨時抱小娃娃進來聊天的鄰婦,小小的客廳裡一時人滿為患,好不熱鬧。

如果這幾篇採訪文字,能觸動到閱讀者的內心,得到幾句讚賞鼓勵,那絕非採訪者的功勞,而是來自受訪的農人,他們說出自己一生與耕牛共事的深摯情感。讓我們可以不時回頭凝望,那一幕幕台灣走向工業化前,與牛共生的農村風景。並漸漸體會深思,在高度緊迫的現代都市生活環境中,農村所顯現不能取代的價值。

詳細資料

主要名稱
牛耕文化
典藏者
林家良
內容描述

這回在土庫的牛耕採訪與土庫第一市場,承蒙綺湖里里長、春華牛車店林奕華及南平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陳鳳美各方人士的協助引薦,我們才能順利的認識,並得以採訪這些養過耕牛的農人。

在土庫南平社區採訪五位有駕牛犁田經驗的農人長輩時,南平社區理事長事先以電話叩來三位長輩,於午後理事長三合院的住家等候我們到來。

其中一位女性長輩全副農裝,頭戴花布斗笠,雙臂套著袖籠,腳上蹬著雨鞋,像是隨時準備要前往戶外農田工作的姿態。果不其然,我們的訪談一結束,她隨即站起身來,說她要騎腳踏車趕去蒜田工作。

那時正逢收蒜的時節,蒜田主人正大力招募剪蒜的女工。望著她拉開紗門離去的清瘦身影,我心裡想著:76歲的人,還這麼拼!

另外兩位阿公級的長輩,在訪談結束後,一位騎腳踏車,一位騎機車,一起陪同我們去看社區某位鄰人的廢棄農具間。

農具間裡貯放的農耕器具,和一些雜物堆在一起蒙塵。一件木頭原色的牛犂,一臺碌碡。碌碡鏤心旋轉的木片,意外的還完好如初,只是軸心的鐵鉤銹跡濃重。

而農具間壁上的鐵鉤則掛著牛擔,及一整排的繩索,有些是牛繩,有些則是牛車載穀包綁束貨物的繩索。它們靜靜的訴說著,它們曾有過的輝煌。
戶外的樹下停著一輛兩輪的牛車,地上還有一截石躪(閩南發音為「潤」),為碾破田裡硬土的圓形石柱。兩位前輩為我們做牛車載貨的講解,農人如何在牛車周邊插上木桿來裝載農作物,以及農夫如何一人利用槓桿原理,把實心的石躪搬上牛車。如果沒有他們二老的實地解說,我們已經很難從破舊的牛車,及地上靜置的石躪,理解早年田間農事運作之一、二。

接著到一座陳舊的三合院,要採訪的老農人住在側屋。老人家耳朵重聽,自己一人坐在光線昏暗的屋內。老人家生性節儉,大白天是捨不得在屋內開燈的。客廳牆上垂掛著老伯早年當選水利會小組長的證書及賀幛。老伯頭頂上方垂吊一幀屬名連戰的賀幛,不知是台灣中南部的太陽特別高張熱情,還是不敵歲月長久的侵蝕,賀幛上的顏色褪白,僅留一小方塊的紅色塊,原是賀幛的前方恰恰掛了一個四方形的證件照遮擋所致。再看客廳裡的掛曆,竟是民國102年,已是八年前的年曆。這幢屋子,包括眼前這位身形清癯的老人家,好似許久不曾被外境干擾,被塵封凍結在時間的結界裡。

今天我們一行人的到訪,從外頭攜進氣流,屋裡沉滯的空氣突然被擾動,而流動起來。老伯戴著助聽器,理事長扯著喉嚨對著他說話,老人家竟反應:「你說話不用那麼大聲。」並且聰明的要求:「你們要我說什麼呢?不然由你們問什麼,我就回答什麼。」
最後一位採訪的老農,也是住在一幢三合院的側翼。老夫妻感情融洽,兩人臉上都是笑咪咪的。家裡保留很多他們飼養過的耕牛照片,在鄉間這是很少見的。原來老伯養的耕牛是牛明星,曾上過電視拍過戲。因我們的來訪,加上一位臨時抱小娃娃進來聊天的鄰婦,小小的客廳裡一時人滿為患,好不熱鬧。

如果這幾篇採訪文字,能觸動到閱讀者的內心,得到幾句讚賞鼓勵,那絕非採訪者的功勞,而是來自受訪的農人,他們說出自己一生與耕牛共事的深摯情感。讓我們可以不時回頭凝望,那一幕幕台灣走向工業化前,與牛共生的農村風景。並漸漸體會深思,在高度緊迫的現代都市生活環境中,農村所顯現不能取代的價值。

物件類別
人物
作者
作者: 
林家良
檔案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