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姿勢物理學

瞧姿勢物理學

深入知識的表裡,探索多重生活文化

身體的肌肉由數百條纖維組成,肌肉與骨骼緊密相連,並透過肌腱連接到骨頭上,它使我們可以進行各種運動與活動,我們舉手、走路、彎腰、跑步......一切如此自然,以至於我們時常遺忘身體姿勢背後的複雜性,其實姿勢隱藏的問題層層連結,環環相扣,並對我們的生活產生大大的影響。

「姿勢」的身體概念,同樣適用於「知識」的應用。

知識不僅只是一種傳授和學習過程,它更蘊含了一種價值精神的傳遞,知識需要串聯人、事、物;需要通過協同合作實現我們的生活功能;知識/姿勢需要找到好的保養與照顧機制,以幫助我們預防未來問題,遠離疼痛與退化。姿勢與知識,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青年化身為物理師,帶你深入知識的結構表裡,各地維持健康活力的方法,一起來探索多重生活文化!


策展|陳科廷

參展青年|陳科廷、鄧君婷、黃兵善、徐婉玉、康立宏、

林喚玲、楊晨瑋、蔡順仁、王惇蕙、許雅玲、林家良

內容校正|鄧君婷、陳科廷  美術|鄭曉涵  網頁編排|高任翔

特別感謝|吳盈慧、新創總會

指導單位|文化部

針灸入核心-深探六處阻塞知識的氣結

要活就要動-停滯不前的是死知識

記錄下的知識,如果不經過活化那也只是保存過去的死標本,如何使知識在當代生活中活化並流動?可透過採取不同層次的轉譯!

首先,整理與保存過去許多前輩田調的文獻,例如刊物、書籍、新聞、影像等,從搜集前人素材中獲得關於地方的知識,這是第一層轉譯

接著,透過挖掘過去紀錄中提到的人物再去延伸田調,進一步串連資源,在這過程中會更直接地接觸社區居民,將知識轉化成親身經驗,這是第二層轉譯

當我們在社區生活與田調過程中體驗到經驗知識,再根據自己的專長規劃社區活動,讓知識能被其他人體驗和理解,這是第三層轉譯

最後,由地方工作者、老師、藝術家等工作者,帶領居民或學員運用設計思考方法,將體驗到的經驗知識轉化為展演成果,這是第四層轉譯

這種以地方知識作為基礎的轉譯方法,希望傳達的是知識背後所隱含的多元價值體系,在環境變遷的過程中,舊有的知識也許無法再現,但通過世代的對話過程,了解過去生活在這裡的人們所累積的知識,將有助於我們了解曾經擁有的,未來希望保留的,以及需要與時俱進改變的事物。

.

知識活血的藥方指南:
(按照苦口分成五星難度)
slide 3 to 4 of 9

痛則不通,通則不痛-執行甘苦談

舒暢診所各地分院、青年物理治療師介紹

瀏覽統計 計數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