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伯公的影像故事

在地伯公的影像故事

2024/07/30
2024/07/30
我們的家鄉,新竹縣關西鎮上林社區,200年前,客家先祖跟著墾首來到此地開墾,開墾有成,進而落腳營生,各地設立土地神也就是伯公,數量多達四、五十個,可謂有人的地方就有伯公,到了現代,族人漸漸搬離偏遠的山區到附近平地或外地居住,許多伯公因而荒廢,我們一群人在2024年花了一年的時間,將目前所僅存,並且有人祭拜的伯公做了完整的田野調查與耆老訪談,以下就是我們的伯公影像故事。
展覽頁面呈現形式
縱式
策展者
曾宏煇
展覽資料
{ "front": { "id": "front", "type": "front", "sortable": false, "bgObj": {}, "title": "在地伯公的影像故事", "desc": "我們的家鄉,新竹縣關西鎮上林社區,200年前,客家先祖跟著墾首來到此地開墾,開墾有成,進而落腳營生,各地設立土地神也就是伯公,數量多達四、五十個,可謂有人的地方就有伯公,到了現代,族人漸漸搬離偏遠的山區到附近平地或外地居住,許多伯公因而荒廢,我們一群人在2024年花了一年的時間,將目前所僅存,並且有人祭拜的伯公做了完整的田野調查與耆老訪談,以下就是我們的伯公影像故事。", "textColor": "black", "weight": 0 }, "thanks": { "id": "thanks", "type": "thanks", "sortable": false, "thanksList": {}, "objList": {}, "title": "誌謝", "desc": "繼社區完成出版上林村史、影像故事、繪本之後,113年我們想繼續為社區伯公文化留下一點紀錄。&nbsp;<br>\n客家人稱土地公為「伯公」,印象中有人的地方就有伯公,山巔、海邊、樹林、\n茶園等等,伯公廟無所不在,是民間最普遍、信眾最多的神祇。早期很多民眾還將土地公請進家中或店中,作為家神祭祀。我們相信土地公時時保佑居民,也幫我們守護土地,因此家裡不管添丁、結婚、買房、買車、考試、農作收成都要敬告土地公。土地公可以用各種形式存在,一棵樹、\n一個大石頭都可能是人們心中土地公的化身。伯公的存在有\n\n圖:做為家神奉祀的土地公\n\n安定人心的作用,以前住在山裡面的人們,通常地處偏僻,常有些令人害怕的邪魔傳說,往往在人們的心中造成陰影,因此當地人們在行經的路上蓋座伯公,經過時,心裡就會覺得有伯公的庇佑,覺得安心不少。所以伯公不僅僅是一種信仰,也常駐在人們心中,就像家人一般,時時刻刻的陪伴我們,於是伯公便成了最沒有架子、最容易親近民眾的一個神祇。\n\n我們從112年就開始展開尋找伯公的田野調查,過去有人居住的地方就有伯公,伯公因人而設,也因人而廢。許多坐落在深山野林中的伯公,由於人口的外移,變得難以尋找,透過耆老的帶領,我們才能一窺究竟,也因為如此,得以看到許多保留原始型態的伯公。我們一直以為一個鄰就有一個伯公,上林里總共15個鄰,有20個伯公就很多了!在實際踏查後,我們發現竟然有31個各式型態的伯公,其中立石伯公2個,石板伯公6個,祠型伯公9個,宮廟型伯公10個,大樹(樹頭)伯公4個。這也說明了,隨著時代演進,伯公的型式從立石、石板、祠型、宮廟型式等各具特色。這也反映著居民當時的生活水平與當代建築的特色形式,尋找伯公有助後代認識祖先居住的地方,而看伯公也是一種文化的追尋、緬懷、觀察與反省的過程。\n\n現在行經台三線某些地方會看到一整排樣式統一的水泥預鑄伯公,放在馬路旁任人挑選,但是我們常在想,伯公是屬地主義的神祇,如果走到哪看到伯公廟都一樣,就沒有在地特色可言了,只有探索在地具有深厚底蘊的文化,才能變成社區在地的特色,才能吸引人們目光。宮廟文化或媽祖出巡、陣頭、八家將等其實就是在地文化的一環,在地化越深刻,國際化就越成熟。越在地越國際,土地公文化恰恰就是一例。\n\n<span>除了尋找上林里的伯公外,為了讓更多對伯公文化有興趣的讀者理解本地伯公分布與型態,我們邀請新力里下橫坑文化產業發展協會執行秘書黃平金、劉復嵐,石光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呂鋐墻及在地人士,組成田野踏查團隊,將新力里、石光里的伯公也一併記錄下來,同時將這些伯公資訊放在內政地理資訊圖資雲整合服務平台(簡稱TGOS,<a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href=\"https://www.tgos.tw/tgos\">https://www.tgos.tw/tgos</a>)上,透過關鍵字「關西伯公」,就可以在網路上看到上林、新力、石光的伯公照片與其資訊,在網頁上套用1904年台灣堡圖的圖層,甚至可以看出伯公分布與當時產業的關係。</span>\n\n要特別感謝在尋找伯公的過程中,帶領我們回到現場及提供口述歷史的長輩及好友:邱春梅、許貝妹、黃興安、陳永坤、陳德富、葉春禮、楊燕珠、楊輝雄、戴昌燈、林政南,林小姐、也感謝為我們提筆撰寫伯公故事的作者們,更感謝台灣師大地理系系主任韋煙灶教授長久以來一直陪伴與指導我們成長,還免費為我們製作精美的伯公位置分布圖,在此一併致謝。\n<br>&nbsp;我們相信,我們完成的是對歷史文化的責任,這些成果也希望能給社區晚輩們,在未來追尋伯公文化時,指引一條比較清晰明確的道路。<br>\n\n上林社區發展會總幹事 曾宏煇&nbsp; &nbsp;2024.6.21", "weight": 1, "display": false } }
曾宏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