囡仔的課後習作本 - 青少年下課聚
囡仔的課後習作本 - 青少年下課聚
2024/12/27
2024/12/27
此次計畫列為一次起手式,在過程中,從前期討論發現找到不同背景青年共同討論,需要花很長時間引導與聚焦,而這次的機會下,我們從15位青年、5位青年父母中調查出現代青少年為什麼會有『生活焦慮』、『內捲效應』的想法,而從雙北青年不同背景、族群的調查中,我們也發現青少年其實不斷地在努力追尋可以提升生活的方式,但是在這樣的追尋過程中,學習做好許多生活瑣事,是在學期間沒有任何教育在談的是『電費原來這麼貴』、『要怎麼樣才能教朋友』、『怎樣才能找到適合的打工』等等。 在議題討論中,我們很意外的發現原來『金錢』會是青年當務之急的目標,但從這個主軸,我們也勾出更多源由。<br><br>從訪談過程中,我們發現在國中畢業後,父母面臨親子溝通瓶頸,面對這樣更有想法的孩子,他們開始想要學習獨立,在沒有太多生活刺激的狀態下,賺錢成為了一種獨立的表現,這樣往往造成更多課業下滑、父母不理解為何孩子要打工、面臨職業探索也漫無目標,變成打工與學業的時間管理成為難題等。 <br><br>我們也開始以『金錢』這樣簡單的主題,慢慢延伸到生活面臨的困境,因而發現,在都市成長的青少年,看似生活衣食無缺,但也因為這樣從大學開始才慢慢要學習『生活』,因為在12年教育下,他們的目標一直在『念書』、『補習』,而家長擔心即將成年的青少年開始有自己的想法,慢慢放手獨立做喜歡做的事,但同時又擔心課業問題,只能擔心,卻束手無策。 <br><br>我們也訪談到目前在四年的大學生涯中,生活迅速累積的化學轉變,從對大學沒有考上心目中的理想而失望,到慢慢妥協變成慢慢找到方向,最後開始思考是否重新從研究所再為自己找到更多的專長,直到踏入社會已經即將邁入30歲,因為背負學貸必須要快速進入職場,家裡也不再給予支援,只好先找一份穩定養活自己的工作,但這樣經歷的累積,是否可以提升生活的幸福感,從現今的社會看起,好像還有一段距離…… 本年度也跨資源連結:包含新北三芝幼兒園、北投親子館、世新大學社團、新北市身障者日活動等等,將活動主旨發聲與擴散。在期末的訪談中我們以對外關係人為討論脈絡,進行podcast這次訪談時,我們感受到作為母親對女兒升學問題的擔憂與焦慮。靜蘭媽媽的女兒目前正面臨高中升學的重要抉擇,而她的顧慮主要圍繞在學校選擇的適配性、學習環境的影響,甚至想要從普通高中轉到私立高職。在訪談中,大學生身分的主持人佳薰和我,透過在學校教學的經驗,試圖協助家長釐清問題。我們分享了觀察到的學生狀態,包括不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挑戰和成功的經歷。佳薰提到,升學不僅是選擇一所名校,更重要的是選擇一個能讓孩子發展自我興趣與潛能的環境。這句話讓靜蘭媽媽開始重新思考她的標準——她之前更注重學校排名,卻忽略了孩子本身的學習風格與興趣。我則進一步補充,在教學過程中看到的成功案例,往往來自學生能在適合自己的學校裡找到歸屬感。<br><br>我們給了一些過去的案例,某學生因為選擇普通高中,因為高二街段也還在摸索,因此一度也想要放棄念頭,但因為家長支持和鼓勵,讓孩子可以繼續在學階段持續下去,也獲得了顯著的成果。透過我們在外部單位的訪談,從在學青年、家長、以及教學現場的教師族群討論,我們看見更多溝通的可能。<br><br>也在多次訪談結束後,家長間表示對孩子的態度已經有了新的視角,也不再只是擔憂,而是更有信心去支持自己孩子找到屬於他們的方向。<br><br>訪談中也讓我感受到,教育與家庭還有學生交友等,透過多方的串連,從家長、教師和學生共同間的實質交流,才能實現真正的成長與發展。
展覽頁面呈現形式
橫式
策展者
張景怡
李佳薫
林育綺
展覽資料
{
"front": {
"id": "front",
"type": "front",
"sortable": false,
"bgObj": {},
"title": "囡仔的課後習作本 - 青少年下課聚",
"desc": "此次計畫列為一次起手式,在過程中,從前期討論發現找到不同背景青年共同討論,需要花很長時間引導與聚焦,而這次的機會下,我們從15位青年、5位青年父母中調查出現代青少年為什麼會有『生活焦慮』、『內捲效應』的想法,而從雙北青年不同背景、族群的調查中,我們也發現青少年其實不斷地在努力追尋可以提升生活的方式,但是在這樣的追尋過程中,學習做好許多生活瑣事,是在學期間沒有任何教育在談的是『電費原來這麼貴』、『要怎麼樣才能教朋友』、『怎樣才能找到適合的打工』等等。 在議題討論中,我們很意外的發現原來『金錢』會是青年當務之急的目標,但從這個主軸,我們也勾出更多源由。<br><br>從訪談過程中,我們發現在國中畢業後,父母面臨親子溝通瓶頸,面對這樣更有想法的孩子,他們開始想要學習獨立,在沒有太多生活刺激的狀態下,賺錢成為了一種獨立的表現,這樣往往造成更多課業下滑、父母不理解為何孩子要打工、面臨職業探索也漫無目標,變成打工與學業的時間管理成為難題等。 <br><br>我們也開始以『金錢』這樣簡單的主題,慢慢延伸到生活面臨的困境,因而發現,在都市成長的青少年,看似生活衣食無缺,但也因為這樣從大學開始才慢慢要學習『生活』,因為在12年教育下,他們的目標一直在『念書』、『補習』,而家長擔心即將成年的青少年開始有自己的想法,慢慢放手獨立做喜歡做的事,但同時又擔心課業問題,只能擔心,卻束手無策。 <br><br>我們也訪談到目前在四年的大學生涯中,生活迅速累積的化學轉變,從對大學沒有考上心目中的理想而失望,到慢慢妥協變成慢慢找到方向,最後開始思考是否重新從研究所再為自己找到更多的專長,直到踏入社會已經即將邁入30歲,因為背負學貸必須要快速進入職場,家裡也不再給予支援,只好先找一份穩定養活自己的工作,但這樣經歷的累積,是否可以提升生活的幸福感,從現今的社會看起,好像還有一段距離…… 本年度也跨資源連結:包含新北三芝幼兒園、北投親子館、世新大學社團、新北市身障者日活動等等,將活動主旨發聲與擴散。在期末的訪談中我們以對外關係人為討論脈絡,進行podcast這次訪談時,我們感受到作為母親對女兒升學問題的擔憂與焦慮。靜蘭媽媽的女兒目前正面臨高中升學的重要抉擇,而她的顧慮主要圍繞在學校選擇的適配性、學習環境的影響,甚至想要從普通高中轉到私立高職。在訪談中,大學生身分的主持人佳薰和我,透過在學校教學的經驗,試圖協助家長釐清問題。我們分享了觀察到的學生狀態,包括不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挑戰和成功的經歷。佳薰提到,升學不僅是選擇一所名校,更重要的是選擇一個能讓孩子發展自我興趣與潛能的環境。這句話讓靜蘭媽媽開始重新思考她的標準——她之前更注重學校排名,卻忽略了孩子本身的學習風格與興趣。我則進一步補充,在教學過程中看到的成功案例,往往來自學生能在適合自己的學校裡找到歸屬感。<br><br>我們給了一些過去的案例,某學生因為選擇普通高中,因為高二街段也還在摸索,因此一度也想要放棄念頭,但因為家長支持和鼓勵,讓孩子可以繼續在學階段持續下去,也獲得了顯著的成果。透過我們在外部單位的訪談,從在學青年、家長、以及教學現場的教師族群討論,我們看見更多溝通的可能。<br><br>也在多次訪談結束後,家長間表示對孩子的態度已經有了新的視角,也不再只是擔憂,而是更有信心去支持自己孩子找到屬於他們的方向。<br><br>訪談中也讓我感受到,教育與家庭還有學生交友等,透過多方的串連,從家長、教師和學生共同間的實質交流,才能實現真正的成長與發展。",
"textColor": "white",
"weight": 0
},
"thanks": {
"id": "thanks",
"type": "thanks",
"sortable": false,
"thanksList": {},
"objList": {},
"title": "誌謝",
"desc": "請輸入誌謝內容",
"weight": 1
}
}


